認識楊子▸
緣起.理念.宗旨家屬肯定殯葬禮儀評鑑優等與榮譽小洋子
禮儀服務▸
莊嚴佛事須知佛教禮儀流程佛化奠祭手冊追思花禮選購殯葬知識+喪葬補助
楊子影音▸
法師開示楊子推薦課誦修持
聯絡楊子▸
北區服務處中區服務處南區服務處
禮儀服務
首頁禮儀服務殯葬知識+
首頁禮儀服務殯葬知識+
認識「披麻戴孝」的前世今生
著喪服一眼區別親疏關係,舊慣家有喪事不用開口說
現代社會少子化,喪服也應合時宜
楊子佛教禮儀公司台北服務處/撰文
本文摘要:
「喪服」表現親疏遠近
「喪服」穿著對照表
「戴孝」的種類與禁忌
「脫孝」時間以及做法
現代佛教奠禮合乎時宜
▲麻布做的孝衫:只限亡者的兒子、兒媳、女兒、長孫才有資格披戴穿用,長孫還得在下面穿「苧」,外面再穿「麻」。亡者出嫁的女兒,則穿用苧麻布做的孝衫,頭戴稱為「篢頭」的苧麻布孝帽。 圖/楊子佛教禮儀
「喪服」表現親疏遠近
所謂披麻戴孝,是指穿孝服,服喪事;此處的「孝」相當於喪,「戴孝」就是為亡者服喪之意,主要在辦喪事時及日後祭祀亡者時都可穿用。
從周朝或先秦時期開始,已經有居喪制度與喪服的規定。而古代諸侯、大夫、士家居時穿著的常服,就是麻衣,為麻布製作的粗鄙衣服,也是平民平時的衣著,《禮記‧間傳》:「又期而大祥 ,素縞麻衣。」
即使隨著時代更變,居家常服不再以麻衣為主,但依照古制的服喪習俗經過一代代傳下來,就形成喪家一律穿著麻衣喪服。
古代有固定的喪服「五服」制定和式樣,依照衣服質料、穿著時間長短而有分別。當喪事開始,喪家就必須製作全體遺族都要穿的喪服,包括出嫁的女兒也要穿上,稱之為孝衫或喪衣。孝服是用白布和麻布做的,依照和亡者關係遠近(即輩份)的不同,於守喪時穿的素服便有差異,習慣上須在入殮前都要穿上,同時男子腳上要穿草鞋,女子的鞋上則要縫喪布。
根據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記載,喪衣分為麻(麻布)、苧(苧麻布)、淺(淺黃布)、黃(黃布)、紅(紅布)、白(白布)等六種,喪衣叫「孝衫」;喪帽叫「孝帽」,又分大人的喪帽叫「草箍」(用喪布做成圓圈,外加草繩),小孩的喪帽叫「荖包」(用喪布做的帽子);所穿的喪鞋叫「孝鞋」,大男人穿草鞋,小男孩穿藁鞋。
六種喪衣 分為麻、苧、淺、黃、紅、白,以下分別介紹:
用麻布做的孝衫:只限亡者的兒子、兒媳、女兒、長孫才有資格披戴穿用,長孫還得在下面穿「苧」,外面再穿「麻」。亡者出嫁的女兒,則穿用苧麻布做的孝衫,頭戴稱為「篢頭」的苧麻布孝帽。
用苧麻布做的孝衫:限亡者的孫子、外甥、姪子穿用。
用淺黃布做的孝衫:限亡者的曾孫及其同輩穿用。
用黃布做的孝衫:限亡者的玄孫及其同輩穿用。
用紅布做的孝衫:限亡者的直系玄孫穿用。為何辦喪事會出現紅孝服呢?這是因為亡者有五代玄孫,必然享有高壽,含喜慶之意。
用白布做的孝衫:限亡者的同輩與外親同用,最簡單的是只在衣服上戴一塊白布,但正式時要穿著白長衫與白帽。
喪服穿著對照表
孝服樣式
穿著對象
麻布
兒子、兒媳、女兒、長孫、長孫媳
苧麻布
出嫁的女兒、孫子、孫女、外甥、外甥女、姪子、姪女
淺黃布
曾孫及其同輩
黃布
玄孫
紅布
直系玄孫
白布
同輩、外親、女婿
▲戴孝期間,會藉「孝誌」以時時不忘哀思。依據喪服的顏色為區別親疏關係的深淺標識別於手臂上。圖:現今民間殯葬業者常見使用之孝誌樣式。 攝/楊子佛教禮儀
「戴孝」的種類與禁忌
戴孝的種類分成「粗孝」與「幼孝」兩種,《臺灣舊慣習俗信仰》中記載:
所謂粗孝,是從人往生到除靈期間,依照親疏遠近關係的「孝服」,留一塊白孝布戴在髮辮或帽子上,並不許理髮、不許化妝、不許行房事,禁止看戲、參加宴會等一切遊樂活動,謝絕到宮廟或親友家,即使有要事去拜訪,只能在門外交談,不許進屋。
所謂幼孝,是從服完粗孝到脫孝期間,子女將服粗孝時所戴的白孝布換成黑的,行動上漸漸恢復日常,也沒有那麼多的禁忌。
戴孝期間,會藉「孝誌」以時時不忘哀思。
因為喪服的顏色為區別親疏關係的深淺標識,哀思的心情會隨著時間與喪儀的完成而逐漸沉澱、減輕,因此用來表示哀傷的孝誌也要隨著改變,俗稱「換孝」;至守喪三年變紅不再換孝,才是俗稱的「脫孝」。
為亡者戴孝的方式,男歿戴左臂,女歿戴右臂。
「脫孝」時間以及做法
所謂脫孝,就是喪服之期已滿,完全脫去孝服之意。《弟子規》云:「喪三年,常悲咽,居處變,酒肉絕」,意思是依循古禮要守孝三年,以表孝道。此期間常常追思父母親恩德而悲聲嗚咽,並從原居住地改遷,守在父母墳旁另建廬墓,築茅屋守靈,不做任何享樂之事,不外出應酬,與妻子分房而睡,戒飲酒食肉。
脫孝的傳統做法,於脫孝之前要先舉行祭禮,然後才能摘下孝布火化。
泉州人普遍是在「做對年」或「做三年」時才脫孝,而漳州人必須喪期滿三年。
現代喪禮有的會在亡者下葬或火化之後,禮儀師隨即為喪家當場除服、脫孝、火化,表示喪事結束。
▲佛教葬禮中家屬穿著之黑袍,是參考佛教徒於念佛共修所穿著之海青,海青是佛事法會的正式禮服。並依據實際奠禮情境,符合儀式動作需求所改良而成。 圖/楊子佛教禮儀
現代佛教奠禮合乎時宜
台灣傳統喪禮的披麻戴孝習俗,有的已漸漸變調,例如亡者為大,全部親人都穿降服,或是輩分做假五代,內孫、外孫及曾孫都穿紅衣等等,形成許多積非成是,積習難改。
佛教奠禮考量現今社會都市化、少子化,而小家庭的生活成為主要型態下,現代人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早九晚五的工作才是多數人每天的作息,因此對於喪服不需要再披麻戴孝,而是喪家統一穿著黑袍,或黑色、深色服裝,更能實踐環保綠色生活。
家屬平日也不必用戴孝來表示居喪期,可佩戴念珠,作為自我提醒之外,也能時時保持念佛習慣,每日迴向亡者。
分享:
上一篇火化要喊「快跑」嗎?
返回
下一篇安養信託制度,新興養老保障
熱門標籤
殯葬知識精選文章
Follow YANGZI
全台24hr客服專線 0800-365-108
北區服務處(北北基、桃、竹)
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
02-2893-4868
0931-048-953
Google Map 地圖
中區服務處(苗、中、彰、投)
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
04-2373-0007
0932-211-100
Google Map 地圖
南區服務處(嘉、南、高、屏)
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
0932-211-100
Google Map 地圖
聯絡楊子
認識楊子
禮儀服務
楊子影音
佛法觀念
名人追思
生命書寫
最新消息
多元葬法
常見問題
您是第 16,777,200 位訪客, 今日您是第 947 位訪客
© Yangzi Buddhist Funeral Service. All rights reserved.